每年復活節前後,耶路撒冷遊人如鯽,遊客大多是基督徒。他們踏足苦路,默想禱告,懷念耶穌基督的受苦受難。昔日的三天(星期五到星期日),耶穌經歷了「受死、埋葬、復活」三個過程。前後的三天裡,基督為人類成就了救恩。人只要藉著信,便得享永生。口講容易,三天裡耶穌的艱辛經歷,卻並不好過。…基督為人類,在十架承擔罪孽(受苦);受死,寂靜無聲躺臥墓穴(埋葬);為人粉碎死權,凱旋離開墓穴(復活)。這三個歷史性的經歷,除了帶給人類永生機遇,亦為人類留下正向的榜樣。茲分述於後:—

「受苦」有誰願意?苦難當前,智者敢於面對,視作生命的磨練;愚者認為前進的阻力,逃而避之。逃避故然容易,卻錯失了磨練成長的機會。…生物學家在實驗室觀察蝴蝶,見它破蛹向外掙出,樣子痛苦。良久未能成功脫蛹,心軟提剪刀,把裂口擴大。蝴蝶順利從蛹釋出,爬行幾步,本能地拍翼起飛。但飛不到一刻,跌地死去。蝶屍在顯微鏡下,檢出致死原因—翅膀的微細血管滲血,歸咎於翅膀拍翼能力薄弱。若果在蛹內掙扎多幾遍,翅膀筋肉力量強壯多一點,飛翔自然無礙。如今逃避了逆境的磨練,反而損害了存活的能力。保羅說:「…人受試探(苦難)時,主總會開出路,叫人能忍受得住(能勝得過) 」(林前10:13)。因此總要相信:「人生難免無苦痛,逆境自強主加力」。耶穌已經樹立了得勝的榜樣,因此苦難雖可怕,當真要臨到時,就勇敢不逃不避。

「埋葬」,在人看來是絕望的完結。(可5章)管會堂的睚魯,女兒患病失救而死,人人絕望哭泣。(約11章)拉撒路死了,葬在墳墓,家人皆傷痛絕望。而耶穌自己,也死在十字架上,靜寂地躺臥墓穴中。但事情卻非悲傷無望。(彼前3:18-19) 「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,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…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(陰間)裏的靈聽」。得勝的基督,在救贖過程裡,卻無止息地把握著機遇。縱使身降陰間,也履行傳道職責。…凡事採取主動,縱使逆勢,也不絕望不氣餒。積極作工,不負上帝的委託。

「復活」是宇宙間,最光明的時刻。不單是基督的凱旋,也是人類自始祖以來,由死轉生的機遇。人類因基督無罪替代有罪,永生遂取代了永死。我們豈能不感謝耶穌基督的救贖大功?

世上真有這樣的事情—在生與死之間,把生留給別人,自己選擇死的嗎?(小孩阿里問媽媽)。媽媽開始講一個故事—在建築地盤的年輕馬丁與科爾,是要好的朋友。當日在竣工的大樓外牆幹活,突然,站立的木板斷裂,兩人從幾十米高空落下,肯定完蛋。幸運地大家都抓著木板下的防護網,搖搖欲墮。兩人太重,一網難承,除非一人放手。結了婚的科爾,本能地說:我的太太和那懷在腹中的孩子,我怎也不能死去,而不予照顧?片刻之後,馬丁鬆開手,像一片葉子,飄向水泥地面。

阿里問:真有這樣的事?只是故事吧了!媽媽說:那個得救的人,就是你爸爸,故事中肚腹中的孩兒,就是你。空氣頓時凝固了…孩子望著媽媽說:馬丁叔叔一定是那片美麗的樹葉。媽媽答:是的,那美麗的葉,飄到了天堂,上帝為他的美麗而感動。

每次懷念起捨命救人,繼而復活的基督,上帝不單只悅納,我們心靈的深處,也不能不動容!誠心所願。

蘇成銶